公元194年,一个看似普通的年份,却成了刘备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他从青州一路杀到徐州,救了孔融,又在陶谦死后接管了整个徐州。但你有没有想过,一个曾经被公孙瓒安排成“别部司马”的小人物,怎么能在短短几年内,摇身一变成了掌控一方的诸侯?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徐州的豪强们愿意把地盘交给他?
刘备和陶谦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历史上的一个谜团。有人说是“三让徐州”,也有人说是“借刀杀人”。正史中没有“三让”这种戏剧性情节,但陶谦临死前是否真的想让刘备接班,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
更让人惊讶的是,当时刘备不过是一个在公孙瓒手下混饭吃的“别部司马”,连个正式编制都没有。而陶谦却在他死后,让糜竺等人推举他为徐州牧。这到底是出于对刘备仁德的信任,还是另有隐情?
有人说,刘备是靠汉室宗亲的身份上位;也有人说,他是靠着军功和人脉一步步爬上来的。可问题是,当时的刘备,真的有这个实力吗?他手底下不过几千人马,还只是个地方官,凭什么能坐上徐州牧的位置?
这一切,还得从刘备早年的经历说起。
刘备早年并不顺遂。他出身寒门,靠家族支持才得以拜入卢植门下。后来虽然参与镇压黄巾起义,立了一些战功,但因为没有后台,每次做官都做不长,最后只能四处流浪。
直到他投奔公孙瓒,才算有了落脚之地。但公孙瓒也不是善类,他给刘备的只是一个“别部司马”的头衔,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实权。刘备要想扩充军队、获得军饷,全得自己想办法。
就在这个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改变了刘备的命运。公元191年,公孙瓒和袁绍爆发冲突,双方都看上了青州这块肥肉。刘备被派往田楷麾下,协助争夺青州。从此,他的后勤问题终于解决了,军队也逐渐壮大起来。
然而,真正让刘备名声大噪的,是他救了孔融。当时北海国相孔融被黄巾军围困,派人求援。刘备二话不说,带着三千精兵赶去支援。这一战,不仅让孔融感激不尽,也让刘备的名字开始传开。
尽管刘备在青州的表现不错,但他在徐州的处境依然微妙。陶谦虽然对他有所倚重,但毕竟不是自己的人。而曹操此时已经盯上了徐州,随时可能发动进攻。
陶谦为了自保,只能向青州求援。而田楷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带着刘备一同前往徐州。结果,他们成功击退了曹操,但曹操并未就此罢休,反而趁机偷袭了他的老巢兖州。
这样一来,曹操被迫撤军,而刘备则留在了徐州。表面上看,这是陶谦的邀请,但实际上,刘备或许早已看清了公孙瓒的野心。
公孙瓒杀了刘虞,这让刘备彻底失望。刘虞虽然是他的远房亲戚,但在幽州声望极高,公孙瓒此举无疑是在挑战整个士族集团的底线。而刘备,作为一个汉室宗亲,自然无法接受这样的背叛。
于是,他选择离开公孙瓒,转投陶谦。这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政治上的明智之举。
刘备留下的原因,其实还有另一个更深层的原因:他已经在徐州站稳了脚跟。
陶谦为了拉拢他,给了他四千丹阳兵,再加上他自己收编的数千灾民,兵力一下子突破了一万。同时,陶谦还上表朝廷,任命他为豫州刺史。虽然这个职位名不副实,但至少给了刘备一个“正统”的身份。
更重要的是,陶谦的两个儿子根本无力支撑大局,而曹操又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徐州本土豪强们一致认为,只有刘备才能守住徐州。
于是,在陶谦病重之际,糜竺等人联名推举刘备为徐州牧。这一刻,刘备终于完成了从“别部司马”到“一方诸侯”的蜕变。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刘备虽然名义上成了徐州牧,但他真正的根基,其实并不稳固。
首先,他手下的军队大多是临时拼凑的,缺乏统一指挥。其次,徐州本地豪强虽然支持他,但他们的忠诚度仍有待考验。再者,曹操虽然暂时撤退,但绝不会轻易放弃徐州。
更糟糕的是,刘备与公孙瓒的关系已经彻底破裂。公孙瓒虽然杀了刘虞,但刘备却因此失去了最重要的盟友。而公孙瓒这边,也在不断扩张势力,试图重新夺回幽州的控制权。
这样一来,刘备不仅要面对曹操的威胁,还要提防公孙瓒的反扑。他的处境,比想象中更加艰难。
说到底,刘备之所以能接管徐州,靠的并不是什么“仁义道德”,而是时势造英雄。他抓住了机会,也利用了各方势力的矛盾。
但话说回来,如果陶谦不死,刘备真能坐稳徐州吗?恐怕未必。毕竟,陶谦虽然信任他,但终究是外人。而徐州的豪强们,也不一定真心拥护他。
所以说,刘备的成功,更多是运气,而不是实力。他不过是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一粒尘埃,被风吹到了高处。
如果陶谦没死,刘备还能不能成为徐州牧?或者说,他是不是注定要靠别人来成就自己?欢迎评论区留言,说出你的看法。
网上配资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