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市佛影:厦门四仙街的时光秘语。
在厦门中山路步行街的繁华光影背后,一条仅200余米的小巷——四仙街,如一道时光裂缝般静静延伸。
它北接桥亭街,南连释仔街,藏身于思明区中华街道仁安社区,与喧嚣的中山路仅数步之遥,却仿佛隔开两个世界:
一侧是摩登商圈的流光溢彩,一侧是红砖古厝的旧日低语。
一石四佛:巷名的千年密码
“四仙街”之名的缘起,源自巷中一块神秘石雕——四仙石。
这块高约52厘米的方形花岗岩,四面各雕一尊跌坐莲台的佛像,虽历经风霜侵蚀,衣纹与面容已显模糊,但合十的双手与静穆的姿态仍透出庄严。
闽南方言中,“仙”即“尊”或“个”,“四仙石佛”便是“四尊石佛”之意,街因石名,遂成“四仙街”。
展开剩余77%关于它的身世,民间流传着一个悠远的故事:
清代厦门大水,一尊女子神像随波漂来。
乡贤清园公为供奉神像,特建四仙佛塔。
岁月流转,塔宇倾颓,唯留此石,成为佛塔仅存的遗珍。
其雕工风格引学者争论不休——莲座线条古拙似宋,细节刻画又类明清,文物的真实年代遂成悬谜,更添幽邃。
灵石崇拜:民间信仰的活态传承
四仙石非孤例,实为闽地石器崇拜的缩影。
在厦门街巷的丁字路口或屋角墙根,常可见狮形“石敢当”或素面石碑,用以镇煞驱邪、护佑一方。
四仙石则以其独特的四面佛造型,成为这一信仰脉络中的异彩。
它被归为“灵石镇宅”古俗的延伸,北周《小园赋》便有“镇宅神以蕴石”之载,唐宋时期“石敢当”风俗已遍及闽中。
而今,这块古石仍被居民视为社区守护神。
信众为其覆上金身,筑起红砖琉璃瓦的小殿,香火氤氲中,供品鲜果常新。案台洁净,烛光长明,偶有行人驻足合十,低语祈愿。
2013年,思明区政府将其定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肯定了其在宗教雕刻艺术与民俗研究中的双重价值。
深巷烟火:古街里的厦门原乡
以四仙石为圆心,四仙街如藤蔓般连接起释仔街、苏厝街、盐溪街等更幽深的脉络。
这里没有游客的喧嚷,唯见闽南古厝静立巷隅:
朱红砖墙承托起燕尾脊,门楣彩绘虽褪色犹存,三角梅攀过墙头泼洒浓艳,市井生活与百年建筑在此呼吸与共。
巷内更藏匿着城市的文化基因:
教育家陈桂琛的旧居化作咖啡馆,旅菲诗人的热血诗篇与木雕屏风共处一室;
卢嘉锡故居门前的石碑,扫码即可回溯生平。
古宅或有人居,或经活化,在咖啡香与书页翻动声中,历史不再尘封,而成为可触摸的温度。
结语
今日的四仙石,仍端坐于四仙街30-2号旁的小龛中,身后是骑楼斑驳的墙影。
香炉青烟袅袅,居民合掌而过——一块石,在车马喧嚣处辟出方寸灵境;一条街,于时代更迭间守住了城市的魂。
若你从中山路的霓虹中转身步入此巷,指尖抚过古厝红砖的肌理,便触到了厦门最本真的呼吸:繁华可建,而岁月难仿。
发布于:福建省网上配资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