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安徽淮南寿县,是安徽省最早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寿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曾4次为都,10次为郡。同时寿县还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它是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是楚文化的故乡,是中国成语之乡,还是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
图片
来到寿县,除了感受寿县厚重的历史文化外,二十四节气馆也是不可错过的。二十四节气馆位于安徽省寿县古城西大街繁华地段,由原寿县博物馆改建而成,2025年1月16日正式开馆。步入馆内,畅游其中,仿佛进入节气更迭的时空之中,让人沉浸式地感受到二十四节气的文化魅力与内涵。
图片
二十四节气馆以“何以节气,亘古华夏与广袤天地的时空对话”为主题,以“观时知序、依时而耕、循时矩行、与时共生”四大板块,通过物候、历法、农耕、祭礼、民俗、文脉、哲思等文化内涵,全方位地呈现二十四节气的时序之美。
图片
观时知序。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华夏先民就开始利用观测鸟、火、虚、昴四星在黄昏时分南中天的时间,来确定春分、秋分、冬至、夏至,这是中国古人最先确立的四个节气。此后又结合星象、日月运行的位置等,并与天气状况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关联起来。
图片
立竿测影,华夏先民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在太阳光线下的物体影子,其方向和长短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于是便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来观察影子的变化,以确定时间和方位,以此来判断四时的更迭。
图片
东方日出,在山西临汾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古观象台遗址,古观象台由13根柱子、12道观测缝和1个观测点组成,古人从观测点通过观测缝中的日出方位,可以确定季节、节气。从第2个缝中看到日出为冬至,从第12个缝中看到日出为夏至,从第7个缝中看到日出为春分与秋分。
图片
禾谷知令,在二十四节气确立之前,华夏先民就发现了物候与时令的关联规律,并以此作为开展农事活动的参照。据史书记载,神农氏首植“黍”于山西高平羊头山,“黍”是先民最早种植的一年生粮作物,古人通过“黍”的夏种秋收推断出时令规律。
图片
华夏先民在漫长的生活劳作中,通过对天文和物候的观测,勾画出了二十四节气的雏形。到了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编著《淮南子》,首次完整科学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成为古代中国用来指导生产与生活的历法。
图片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文明密切相关,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十分重视天时。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具有极强的季节节律,华夏先民很早就认识到“不违农时”对农耕的重要性。中国古代的农耕生产方式高度依赖自然界,最初的农时知识来自于对物候变化规律的把握。
图片
依时而耕,通过农具实物、绘画、谚语,介绍了二十四节气与农业关系。二十四节气以立春为首,标志着春季的开始,立了春,天气就要转暖了。有谚语曰: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立春时节,人们在大地回暖时来到田间地头,为农作物的种植准备好松软的土壤。
图片
谚语曰: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春分早,谷雨迟,清明泡稻正当时,麦到春分昼夜长,油菜花开遍地黄。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谷雨后,好种豆,青蛙打鼓,豆子入土。节气不等人,农时不可误,在这个时节,家家户户赶在雨季忙春种。
图片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这时候冬小麦类的夏熟作物进入了灌浆期,子粒开始鼓涨饱满。小满时节,中国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降水进一步增多,此时田里的农活自然不能耽误,农民们忙着浇灌水田,收割的油菜籽也等待着舂打。谚语曰:小满动三车,忙得不知他。
图片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为秋季的起点。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都趋于下降或减少。自然界中,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草木叶子逐渐发黄并开始飘落,田间的庄稼则开始成熟。立秋对农事显得尤为重要,谚语曰:秋后三场雨,遍地出黄金。
图片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此时,南方地区正是“三秋”大忙季节,晚稻才在收割,种早茬麦,栽早茬油菜,收回秸秆,耕翻整地。
图片
民谚乡音,在二十四节气文化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中,节气谚语尤为引人注目,是探究节气文化的窗口。节气谚语是中国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有着悠久的风土人情、民间智慧和历史痕迹,是农耕社会的活化石和教科书。
图片
择时而食。对于中国人来说,四时、时令、节气,不仅具有历法、劳作、统计的时间意义,还有饮食养生、食疗保健等生活启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人们根据节令气候的变化调配食物,追随自然的规律,创造出了诸多的节气美食。
图片
根据节气调整饮食是养生理念的体现,人们按照节气的变化选择食材,遵循自然规律,感谢大自然的馈赠。如小满节气,降雨量大,湿气较重,是皮肤病的高发期,人们在饮食上尽量清淡,多吃素食,这种顺应节气的饮食调整有助于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图片
循时矩行。二十四节气在漫长的农耕时期被人们奉为圭臬,也在时间的流淌中衍生出有滋有味的恒久生活,形成多姿多彩的二十四节气民俗,节气由此成为民众日常生活行为的重要节点,让人们能够感知顺天应时的道理和春来冬去、万物同生的人间趣味。
图片
二十四节气馆为让游客全方位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以数字互动形式展示了二十四节气中的中国传统民俗。立春戴春花、惊蛰龙灯会、清明荡秋千、五月赛龙舟、处暑放河灯、秋分祭月、冬至数九消寒等,这些节气民俗场景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兴趣。
图片
春生启明。春季,天气变暖,万物复苏,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这个季节,大自然的阳气升发,一切都显得春意盎然,展现出勃勃生机。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向大地撒下了第一缕阳光,给人们带来清新和无限的希望。
图片
立春当日,由一人手敲小锣鼓,唱着迎春的赞词,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在这张红纸印着的春牛图上,印有二十四节气和牵牛耕地的画图,人们称其为“春贴子”。这张图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抓紧农时,莫误大好春光。
图片
清明插柳戴柳,每到清明,人们在自家的门楣上插上柳枝,大户人家还要将燕子状的节日食品串在柳条上。扫墓时,人们还会在自己的衣物上佩戴柳枝,小孩将柳条编成帽戴在头上,姑娘们则将柳枝斜插在鬓角。据说,这一民俗是为了纪念先人,驱邪辟崇,祈求健康。
图片
夏长送暑。夏季,气温湿热,多雨潮湿,或因地域不同,部分地区还会产生炎热干燥的气候。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谚语曰:“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同时大暑也孕育着成熟,万物感暑气而奋发,在自然天地里各争其时,展示生命的丰盛、辉煌和多姿多彩。
图片
立夏称人,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意味着在立夏这天,人们会在村口或家中挂起大木秤,秤钩上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秤体重。据说,立夏称体重可以抵抗夏季的炎热,还不容易变瘦,立夏称人是人们祈求健康长寿的美好寄托。
图片
芒种赛龙舟,芒种是个忙碌的时节,对于农人来说,更是连种带收、样样都忙的时节。芒种时节也正值端午节期间,民间素有包粽子,赛龙舟,佩戴五色绳,插艾草等风俗。二十四节气馆内,游客可以扮演龙舟鼓手,在激烈的比赛中,为自己的龙舟打节拍。
图片
秋高怀古。秋季,暑去凉来,属于阴气上升的季节,伴随着丰盈,也伴随着衰暮与收敛的同时,也带来了心灵的充实。人们心上的秋既是“谢”,讴歌收获,感恩馈赠。人们心上的秋也是“念”,祭秋怀古,心怀感念。
图片
寒露摸秋不算偷,丢秋不追究。摸秋,指人们悄悄地去他人的瓜园或菜地中摸回蔬果,这种行为俗称“摸秋”,丢失蔬果的人家称之为“丢秋”。立秋晚上,去别人的菜地摸回蔬果不能算偷,丢了蔬果的人家,无论丢多少或多久,也不能去追究。
图片
冬藏迎岁。冬季,白日渐短,北风呼啸,大地冰封,正是冬藏时节。人们躲进屋里过冬进补,与家人共欢。同时也盼望看到漫天白雪与天地的烂漫。粉墙雪梅迎着火红的喜庆,在一年节气生活的最终将迎来新年的开始。
图片
立冬送寒衣。此习俗可以追溯到周代,据《礼记·月令》记载,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在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返回时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儿。对于已经逝去的先人,人们会为他们准备寒衣,这一习俗体现了对先人的敬仰和怀念。
图片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在小雪、大雪节气,民间有腌制食材的习俗。小雪节气容易出现霜降,霜打过的菜容易软化,比较适合腌制咸菜。大雪节气后,天寒少雨严冬来临,人们开始腌制腊肉过冬,晒腌的腊肉或用绳子悬挂檐,或用短竹串起,寓意来年日子越过越红火。
图片
过年大寒。大寒期间,正是中国传统节日小年,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这一天民间有祭灶、扫尘洁物、沐浴理发、剪贴窗花、办年菜、贴春联、吃灶糖等风俗习惯。
图片
二十四节气馆还利用数字技术重构节气体验场景,通过“流光代序·诗以节气”,“时空密语·四时江山”,“俯仰万象·三重境”等板块,以节气名称和节气诗词为核心元素,用艺术化的场景演绎诗词内容,使得古老的文化穿过时间空间的界限,来到游客眼前。
图片
二十四节气馆不仅是寿县的文化新地标,更是一座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桥梁,让古老的节气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熠熠光辉。游客可以在这里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容与独特魅力,感受节气文化与寿县地域特色的完美融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网上配资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