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声划破晨雾,篮球撞击地板的闷响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隆安县一帆体育篮球训练馆里,130个穿着褪色球衣的乡村少年正用结着茧子的手掌争夺那颗橙红色的球,鞋底在塑胶地板上磨出吱嘎的声响。那个总被同学喊作"竹竿"的十二岁男孩李永康,在第三次投篮失败后狠狠抹了把汗,他后颈晒脱的皮屑像雪花般簌簌落在队服号码上。
这场面让场边啃着烧鸭粉的摄影记者黄永福差点噎住。他见过城里孩子打篮球,护膝护腕装备齐全,教练在旁边端着运动饮料喊战术。可眼前这群娃子,有个孩子甚至穿着补了魔术贴的解放鞋,但眼睛里烧着的那团火,能把篮球架的铁杆都熔了。"阿妹你看那个5号!"他捅捅旁边校对照片的实习生,"这假动作晃得,跟泥鳅钻田似的!"
隆安县教育局的老王蹲在计分台边上,笔记本记满了歪扭的字迹。他清楚记得三年前去村小调研时,操场还是黄泥地,篮球框锈得能当蜂窝。现在孩子们虽然还得走两小时山路来县城比赛,可至少能摸着正经的斯伯丁篮球了——去年姚基金捐的那批器材里,他特意给每颗球都编了号,像护着金疙瘩。
开幕式上裁判员宣誓时,五年级的韦丽娜一直在搓衣角。这个总被男生嘲笑"女娃打什么球"的壮族姑娘,今早天没亮就爬起来,用攒了半年的零花钱买了双二手回力鞋。当她听见团县委书记说"比赛开始"的时候,掌心汗得差点没接住首发传球。直到她一个胯下运球闪过防守,场边突然爆出句桂柳方言的"靓拐!",她才发觉自己的辫子早散了,碎头发粘在笑得发烫的脸上。
黄都政的镜头捕捉到个有意思的画面:冠军队教练老张蹲在休息区,正用打火机烤着脱胶的鞋底。这个退伍兵出身的体育老师,去年带着学生用废旧轮胎和麻绳做了二十个拉力器。此刻他表面镇定,心里早乐开了花——刚才那个三步上篮的战术,还是他偷师县里广场舞大妈队形改编的。
夜幕降临时,计分牌上的数字定格在58:56。获得亚军的那支乡镇小学队抱头痛哭,他们不知道这次比赛视频已经被南宁师范大学的教授盯上,正盘算着要给他们申请特招名额。而赢得冠军的孩子们也没闲着,围着奖品台研究那个会说话的电子记分牌,有个孩子突然大喊:"老师!这个会说英语!"惊得树上的芒果差点掉下来。
赛事落幕那天,组委会收到份特别的礼物——来自最偏远村小的队员们用篮球皮缝制的纪念册,每页都按着黑乎乎的指印。带队老师不好意思地解释,孩子们听说要写祝福语,急得直挠头,最后决定按壮族老家的规矩,留手印当心意。现在这本册子躺在广西青基会的陈列柜里,旁边是姚明签名的篮球,玻璃柜上总映着工作人员憋笑的脸——某个小鬼偷偷在指印旁边画了只歪歪扭扭的山羊。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网上配资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