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9月2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第239期上发表了一篇张闻天撰写的署名社论:
《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
这篇社论,董必武董老说是一篇关于红军战略的社论。
是从思想上动员红军转移的社论。
我们知道,中央红军是在10余天后出发长征的。张闻天9月底的这篇社论就成为了红军历史上为数不多或者说仅有的在长征出发前就提出了正确的战略思想的历史文献。
张闻天作为原左倾中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此时写出了这篇文章,表现了他个人思想转变的意义。此时的张闻天已经从思想上与毛泽东的理念靠近了。这使得长征中,张闻天能转到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这一边来,建立了思想基础。
1、开篇延续当时的风格,以免读者不适应
一年多保卫苏区、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五次“围剿”的血战,在全世界全中国民众前面,证明了一个真理,就是工农的苏维埃政权是不能战胜的无敌的力量。一切飞机大炮与新式武器,一切碉楼堡垒与封锁线,都不能阻止苏维埃运动在全中国的发展。苏维埃的种子,现在正随着抗日先遣队与六军团的行动,广泛的散布到浙西皖南与辽远的湘西黔北。中央苏区,半桥高虎垴的堡垒战,给了敌人以五六千的杀伤;温坊的夜战,消灭了敌人五个团,给了北线与东线的敌人以有力的打击。在四川,红四方面军以英勇无敌的反攻,恢复了过去所有退出的苏区,给了刘湘部队以致命的打击。
一年多保卫苏区、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五次“围剿”的战争,大大的兴奋了与革命化了全东方民族与全中国的民众,使他们相信自己力量的伟大,更勇敢的更大胆的为了打倒帝国主义,为了推翻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为了他们自己的解放而斗争。在帝国主义直接瓜分中国,在日本并吞半个中国,在全中国经济毁灭与水旱灾荒普遍发展的情形之下,全中国的工农群众与一切革命民众,都加速度的离开国民党,而走向苏维埃!
一年多保卫苏区、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五次“围剿”的斗争,大大的锻炼了与坚强了我们苏维埃与红军,给了我们的党以最丰富的革命战争的经验。这特别表现在,我们学会了并且正在学习如何灵活的运用各种斗争的方法,来达到我们保卫苏区与粉碎五次“围剿”的目的。
2、话锋一转,提出了转移策略
为了保卫苏区、粉碎五次“围剿”,我们的主力红军尽量求得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然而为了同样的目的,我们也采取了堡垒战,尽量在我们自己堡垒的前面给敌人以很大的杀伤。半桥高虎垴的战斗是这种堡垒战的最好的模范。
为了保卫苏区、粉碎五次“围剿”,我们在苏区内部求得同敌人的主力决战,然而为了同样的目的,我们分出我们主力的一部分深入到敌人的远后方,在那里发动广大的群众斗争,开展游击战争,解除敌人的武装,创造新的红军主力与新的苏区,以吸引敌人的力量到自己方面而歼灭之。抗日先遣队与六军团的派出,就是为了这一积极的任务,而不但是为了瓦解敌人在他们的背后。
为了保卫苏区、粉碎五次“围剿”,我们有的在敌人优势兵力的压迫之下,不能不暂时的放弃某些苏区与城市,缩短战线,集结力量,求得战术上的优势,以争取决战的胜利。四川红四方面军就是这样取得了空前胜利。而在有些地方,由于敌人堡垒的层层封锁线,使突破封锁线转移地区,保持红军主力的有生力量,以便在新的有利条件之下,继续粉碎五次“围剿”,成为当时必要的任务,如鄂豫皖苏区就是由于这种转移,保持了实力,并取得了部分的胜利。
3、理论保障
列宁的党是忠实于列宁的如下指示的:
马克思主义同一切原始形式的社会主义不同,它不把运动限于某一种斗争形式。它承认各种各样的斗争形式,并且不是“凭空想出”这些形式,只是对运动进程中自然发生的革命阶级的斗争形式加以综合、组织,并使其带有自觉性。
马克思主义根本反对一切抽象公式,一切教条方法,而要求细心看待目前正在进行的群众斗争,因为群众斗争随着运动的发展,随着群众觉悟的提高,随着经济政治危机的加剧,会产生越来越新和越来越多的防御和攻击的方式。
因此,马克思主义决不拒绝任何一种斗争形式。
张闻天在引用了这么一段列宁的著作后,自然地说出了他想说的话:
忠实于列宁主义的我们的党承认保卫苏区、粉碎五次“围剿”的一切斗争方式。
国内战争的战线是延长在全中国。由于各个战线上的环境与敌我力量分配的不相同,而免不了要采取各种斗争的方式来争取战争的最后胜利。
我们党的总的进攻路线决不能解释成为只要采取进攻的斗争方式就可使我们得到胜利。这种见解,实际上是把革命当做只是种向上的、直线式的、不断胜利的行动,或是一次的、短时期的、在一个战线上的英勇的决斗与突击。
这种对于革命的抽象的了解,必然会想出种种“抽象的公式”或“教条式的药方”来限制自己的活动,其结果是很明显的:或者是我们拿一种固定的斗争方式去束缚运动,或者是由于我们的成见与固执放弃了其他斗争的领导。
上面这一段写得太好了是不是!
4、继续深入说服,明确提出退却
列宁曾经这样说过: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是工农的民主革命一一洛甫注)不是一次行动, 不是一条战线上的一次战斗,而是充满了剧烈的阶级冲突的整整一个时代,是在一切战线上,也就是说,在经济和政治的一切问题上的长长一系列的战斗。
国内战争的战线是延长在全中国。在各个战线上,我们依照当时的具体环境而决定采取进攻、反攻、防御以至退却的斗争方式,一切这些斗争方式的运用,都是为了实现党的总的进攻路线,争取苏维埃革命的全部的胜利。
这种国内战争是整个时期的长期的死战,而不是几天几月甚至几年完成的。在这种决战中,我们可以在某些区域得到空前的伟大的胜利,在有些区城内则可以遭受部分的挫折。
但这种部分的挫折不能使我们内部崩溃解体,不能动摇我们的整个战线,而且也不能阻止整个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向前发展。
5、向教条主义开火
那些机械论者企图把一切复杂的现实生活放到他们的公式中去。他们要求我们的党采取他们的一种抽象的公式与万应良药:或者是保卫苏区,在苏区内部同敌人拼命,直到一兵一卒,同苏区的每寸领土共存亡。或者是放弃苏区,放弃苏维埃的革命,而退却逃跑。运用一切方式来保卫苏区,象我们前面所说的,是这些机械论者所不了解的。
个人的英雄主义,拼命主义,或者失败主义、逃跑主义,是这些机械论者所找到的仅有的出路。
然而这同布尔什维克的路线显然没有丝毫相同的地方。我们要集中一切力量,来保卫我们的苏区,粉碎敌人的“围剿”,但是我们所采取的每一斗争方式,必定要是对于敌人最有损害,对于我们最有利益的。
我们敌视一切抽象的公式与万应的药方。
6、向机会主义开炮
一切机会主义者由于对于中国革命这一基本问题的不了解,常常拿整个国内战争的某一方面,来断定整个苏维埃革命运动的前途,拿一个战线上的胜败来断定整个战线上的命运。
他们看到某些战线上几次军事的胜利,就会发狂,就会使胜利冲昏头脑,以为革命在明天就要胜利,明天我们就会占领南昌、上海,而放弃了继续不断的坚持的残酷的斗争,来争取更大的胜利。
但是,一旦革命遇到阻碍或停滞,而不能在明天就得到胜利,那这些“革命家”就会悲观失望,失去了革命的信心与前途。
这些机会主义者追随着某些斗争的结果而兴高采烈,而悲观失望,他们看不到斗争的各个方面,看不到整个国内战争的实质。他们完全不了解如何灵活的运用一切斗争方式去制胜万恶的敌人。
7、结尾
高举苏维埃的旗帜,以顽强守备、坚决进攻、猛烈追击、活泼机动的我们一、三军团的精神,为保卫苏区、粉碎敌人的五次“围剿”而血战!
在这一血战中,我们会胜利,我们能够胜利,我们无论如何要胜利!
网上配资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